Archive for the ‘ 他山之石 ’ Category

一片好文—張忠謀的「常想一二」。

昨日无意看到这篇文章,觉得很好, 放上来记录一下~有点长…
——————————-
張忠謀的《常想一二》
朋友買來紙筆硯台,請我題幾個字讓它掛在新居客廳補壁。這使我感到有些為難,因為我自知字寫的不好看,何況已經有很多年沒寫書法了。朋友說:「怕什麼?掛你的字我感到很光榮,我都不怕了,你怕什麼?」 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紙、磨墨,寫了四個字「常想一二」。
朋友說:「這是什麼意思?」我說:「意思是說我字寫的不好,你看到這幅字,請多多包含,多想一、二件我的好處,就原諒我了。」 看到我玩笑的態度,朋友說:「講正經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俗語說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們生命裡面不如意的事占了決大部份,因此,活著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還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樂的、辛慰的事情,我們如果要過快樂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這樣就會感到慶幸、懂的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朋友聽了,非常歡喜,抱著「常想一二」回家了。
幾個月之後,他來探視我,又來向我求字,說是:「每天在辦公室裡勞累受氣,一回家之後看見那幅『常想一二』就很開心,但是牆壁太大,字顯得太小,你再寫幾個字吧!」 對於好朋友,我一向有求必應,於是為「常想一二」寫了下聯「不思八九」,上面又寫了「如意」的橫批,中間隨手畫一幅寫意的瓶花。
沒想到過幾個月,我再婚的消息披露報端,引起許多離奇的傳說與流言的困擾,朋友有一天打電話來,說他正坐在客廳我寫的字前面,他說:「想不出什麼話來安慰你,唸你自己寫的字給你聽: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接到朋友的電話使我很感動,我常覺得在別人的喜慶錦上添花容易,在別人的苦難裡雪中送炭卻很困難,那種比例,大約也是八九與一二之比。
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當然更甭說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不過,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後,
在生活中大概都鍛鍊出寵辱不驚的本事,也不會在乎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了。那是因為我們已經歷過生命的痛苦與挫折,也經驗了許多,情感的相逢與離散,慢慢的尋索出生命中積極的、快樂的、正向的觀想,這種觀想,正是「常想一二」的觀想。
常想一二的觀想,乃在重重烏雲中尋覓一絲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滾滾紅塵中開啟一些寧靜的消息,
乃是在瀕臨窒息時,有一次深長的呼吸。生命已經夠苦了, 如果我們把幾十年的不如意事總和起來,一定會使我們舉步惟艱。生活與感情陷入苦境,有時是無可奈何的,但是如果連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討苦吃,苦上加苦了。在波濤洶湧的海上航行,我早已學會面對苦境的方法。
我總是想:從前萬般的折磨我都能苦中做樂,眼下的些許苦難自然能逆來順受了。
我從小喜歡閱讀大人物的傳記和回憶錄,慢慢歸納出一個公式:凡是大人物都是受苦受難的,他們的生命幾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真實證言,但他們在面對苦難時也都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後他們超越苦難,苦難便化成生命中最肥沃的養料,是為了他們開啟蓮花所準備的。使我深受感動的不是他們的苦難,因為苦難到處都有,使我感動的是:他們面對苦難時的堅持、樂觀、與勇氣。
原來如意或不如意,並不是決定人生的際遇,而是取決於思想的瞬間。
原來決定生命品質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很久之前的文章…

今天下午找到了某猪05年写的一篇文章,很有感触,放一下:
临下班的时候离开办公室去学院一趟,回来的时候遇见了那个老人,那个老人不是第一次来,经常在门外转——我的办公室是在独立于学院的一个小院里,边上是一个车库,有时会被用来堆放一些杂物,偶尔也有一些纸箱和包装,这个老人就是捡ç ´烂为生的。但是每每总被我们的院门堵上,在门外眼巴巴地望着,说不出是可怜还是可恶。
今天回来,又遇到了她,她看到我兴冲冲的走来,一个劲çš„凑到门边,嘴里念念有词——原来是看上了铁门里的两个纸箱,想借机进去拿出来。起初一听到有点气愤,觉得被人利用,况且又觉得老人家不应该é‚£么厚着脸皮,为了个纸ç®±凑的那么近,几乎是贴着我说话……
犹豫间她å·²经挤到了铁门里,用瘦小的身子硬是卡在铁门中间不让我关上,眼巴巴地望着那些纸盒……依我的个性,一般是“以己之道,还施彼身”的,实力差别不要太大,我一定会坚持到底,前些日子还å› 为宿舍网络不稳,从网络中心一直投诉到了校长办公室。这时都有种把这种æ— 赖行径推出铁门外的冲动,虽有些顾忌,但也是嫌那老人太脏,体力上身材上我的优势是压倒性的。
低头想瞪她一眼,看到了那张挺沧æ¡‘çš„脸,在北方本来就不是很湿润的空气中已经显得非常干枯了,人也是瘦瘦小小的,看起来大约有60多了。这个年纪,我家里的老人们虽说不上日子过的多奢华,但是也不用为了生计去捡着几张废纸换钱了……跑去回收站,一斤废纸不会超过2块钱的,那么单薄的身板,一天也拿不上几斤吧,于是心软了,愣在那里,默默地看着她溜了进来,拿走了纸盒,还一个劲地向我道谢,替她打开了院门看着远去的身影,心里很不是滋味。
总在北京的街头看到那些和我爷爷奶奶å¹´纪相仿的老人在捡ç ´烂,或者一个垃圾桶一个垃圾桶的翻,或者用一辆æ—§车运着比人还高的瓶瓶罐罐,一律是甘枯黑瘦çš„脸,上面的皱纹真得如河床,那是在小学课本里才看得到的形容词,多半是形容被资本家剥削的人们……
老人,本来就是很弱势的群体,孔子说过:七十而知肉味,那是在古老落后时代国家兴隆的一个象征,七十的老人可以不用为未衣食所愁,安心养老。不知道今天这个老人几年后能不能知肉味的养老,还是继续在高校里捡这些废纸,不知道这些废纸在中国每年百分之八增长çš„GDP里又占多少,他们é‚£么大的年纪还自食其力很了不起,比起那些年纪轻轻卧于街边乞讨的人来伟大很多。
人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奢华的年轻人身上,流连于一些愿意放出裸照炫耀自己财富的败家子,热衷于他们的言行,一举一动,盲目的跟着捧着也不知道为什么,媒体也愿意把注意力放在上面,也许这些人可以代表我们国运昌隆,也许……不知道为什么
生活也许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美好,只是有些东西迷惑了我们的眼睛,有些东西挡住了我们çš„视线,可能是我想得太多了,不过真的明白了一个统计数据的意义,中国的基尼系数的确è¶…过0.4了,贫富差距真的变大了…

<转HQ>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黄6月份的博文一篇,看了很有感触,想起了很久以前在D国的日子
全文如下:
曾经在德国看到过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公共设施,它们并非什么高科技,推广难度也不大,不过就是这些渗透在生活中不起眼的小设施在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方便人们生活,以及创造人性化公共空间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作为西方社会文明的一种ç´¯积,我们不妨加以考察,古语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或许可以作为我们自己国家进步的一种参考。
1. 超市自助退瓶器。一般的超市都有这个机器,自助回收塑料瓶,然后可以得到返还的押金。这个措施能够最大程度地回收到品质较好的资源,还能培养人们çš„环保意识。
2. 超市收费购物袋。在德国,除了沃尔玛所有的超市都不提供免费的塑料袋。(2006年底,沃尔玛å› 为业绩不佳,连å¹´亏损,在进入德国市场八年后宣布退出)
3. 超市贩售商品(尤其食品)标注单位质量价格(Euro/g),便于同类商品比较。食品日期的标注法是:最晚可食用日期,较之国内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更为方便顾客。
4. 银行硬币点钞机。把硬币倒入一个点钞机的金属盒子,启动机器,硬币会被分门别类的收集和清算,最后使用者会得到一张打印清单,凭单子可以在银行兑换成纸币。
5. 地铁公交精确时刻表。所有的地铁公交运行时刻表都精确到分钟,而且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出门前看好时刻表,掐着时间出门就可以,不用在公交站牌下“望穿秋水”了。
6. 地铁公交不设检票口,自觉购票打票。节约了社会运行成本,提高了社会运行效率,车站一般不会出现拥堵,但是在现有国情下,推广有难度。
7. 车站自助服务终端。一般在火车站地铁轻轨车站都可以找到这样的机器,功能包括列车时刻表查询打印,两地间车次换乘方法查询打印(非常实用),当然购票功能也是不会少的。
8. 车票机票在线预定系统,电子票自助打印。在家即可网上查询火车车次和飞机航班以及出票情况。如果是火车,在线订票后,可以选择让铁路公司寄送到家,也可以自行打印带有QR二维码çš„车票,上车后检票员会用一个手持式便携检票机加以验证。如果是航班,凭护照即可登机。整个购票过程简便快捷,节省了乘客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铁路和航空公司也节约了成本。
9. 火车站不设候车室,与之相对的是设置了大量的美食,购物,书报å’Œ纪念品商店,车站的环境和观感都大为改善。不设候车室的原因是,无须排队检票上车,火车随到随上,列车运行后再由检票员检票。
10.除了特价车票会有特殊限定外,普通火车票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和注明的起点终点之间,可以选择任意时间任意车次和任意换乘方法,车型和舱等向下兼容(意即ICE(城际高速列车)的票可以坐IRE,RE,RB(区域列车);一等舱的票可以坐二等舱),这样一来乘客出行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也不怕误车误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