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 旅程 ’ Category

伦敦伦敦—-明信片

一直都没有寄明信片的习惯,随朋友出游的时候还有可能随大流,人买我买,但独自出游的时候,却是一次也没有记起来过.

若不是某友隔三差五的提醒,这次不会煞有其事的把这事记在心上,每去一处景点,总会跑去看看附近的纪念品商店,可能是看多了,到处都是差不多那样子=比如说塔桥的纪念品店居然有大笨钟/博物馆的明信片——太.不.专.一.了=一点都不特别,人也就渐渐挑剔起来.

在参观塔桥的时候,走到一侧博物馆的尽头,四处环望,突然发现旁边有个透明的小箱子,里面呢,被我发现了贴纸!!!贴纸啊贴纸—– 因为我从小就很喜欢贴纸,开心的不得了—-这果真是个很可爱的地方…..拿了几张,又让某猪帮我拿了几张….

拿在手中看啊看,发现贴纸上的卡通图案,就是这座桥….只是手中的贴纸只有塔的其中一座,再仔细看了下才发现上面有个小小的1å­—…恩,我想,有1就一定有2,有一座塔一定有第二座的(….头脑好清楚,突然变得超有逻辑…)

问了问旁边的工作人员,他告诉我,这是塔里面为小朋友(!)准备的寻宝游戏,共有三张,分别在里面的三个不同地方,小朋友入场的时候会被赠送一个小护照,贴纸就是为护照里面的空位准备的…”那先生,请问这些都分布哪里呢”….”那是要你自己去找的哦”…..

寻宝寻宝,我最爱寻宝,之后的旅程,脑袋中只有寻宝两个字,拉着某猪又走了个来回,确定没有什么没到过的地方, 看来这层就只有这个了….

接下来下面一层某处又发现了另外一个,最后一个出现在纪念品商店, YEAH!!!集齐!没什么难度嘛(—-小朋友的游戏,希望什么难度呢….) , 说真的,因为寻宝,这个塔里面所有地方都让我走遍了(完.å…¨.中.招)

集齐的三张

最后,又绕了个大圈到卖门票的地方,某猪笑话我说,这么大人了还好意思去要小朋友的东西,万一别人不给怎么办…还记得我还在一旁和他编烂理由,甚至我还想着要谎称家里有个孩子….(什么叫不择手段,这就是!) 还好,售票员很好,没问什么就给了…

嘿嘿,就是这个

 里面,贴前与贴后

再说,接下来在泰特的纪念品店里面,被我发现了这个:

 用来手绘的明信片

 买的时候,愿望超级美好,我想我可以手绘几张….其实某猪常常说喜欢我总是高估自己的勤劳程度,这次又让他这句话应验了—-回到酒店后,又累又困,怎么还能够有时间画…

苦恼空白明信片怎么处理的问题,想到那一堆贴纸….于是….懒人有懒办法啦….

第一个完成品….拍糊了…上面还有手绘哦,虽然只是一个太阳啦>___<….

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的两个问题:

首先,明信片的尺寸比护照尺寸小多了,撑满护照的贴纸,到了明信片上就一定要有取舍…

第二,贴纸的数量明显不足….拿第一张的时候,明显有点心怯(是在抢小朋友的贴纸哦….),所以即便后来几张拿得再多,第一张只有6-7张的话,总会缺了第一张上的内容….(更何况,第一张还有塔…)

于是我的明信片上出现了很多怪异的组合,主塔+索桥;主塔+桥墩;副塔+桥墩….总之,没有一个是按照原样贴上去的,但为了保持完整性,我绞尽脑汁一对对贴纸贴,以保持图案对称.

做着做着,我渐渐变得有点沮丧,和猪说,唉,都没有真实的反映景色。  “那这些是你心中的塔桥嘛…有什么关系呢”….恩,就当是心中的吧,虽然是因为原料不够了被逼的….

完成后,剩下的任务就是寄送了,没想到的是,之后出门的几天,居然找不到post office!!!….

国内,绿油油的中国邮政明显随处可见;以前在国外玩的时候,景点附近也很容易找到招牌漆得亮亮的邮局;而这里,走了好几天都看不到post office(抓狂!),虽然到处都有红色的小邮筒,但普通的杂货店又买不到寄出国的邮票….直到离开的前一天,实在不能再拖了,就问了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最后,在一个十字路口,差点以为别人指错路的时候,终于让某猪看到了….

 那个travelex上面的小圆标志, 真的超不明显

  就这样寄了,寄的时候还有点怕上面贴纸掉下来,但事实证明这些贴纸质量很好…嘿嘿

 事情还没有结束…(我觉得自己好罗嗦=__=),那日回去,某猪突然嚷着也要给他的友寄明信片(后知后觉的男人!),要知道我们是第二天下午的飞机(!), 而且原料也大大的不足(!), 受不了他的软磨硬泡,又不希望遗憾,还是帮他从剩下的材料中做出了….

这次,没有追求完美(根本没有办法追求完美),做出来的却是最不一样的:

在明信片上满满得贴了一半的塔,还很工科(自以为)的画上了断面线,但是在后来把玩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对着镜子的时候,出现的这座桥,和我那本儿童护照上的一模一样! (超级后悔到了最后才发现这种贴法!555)

第二天,又特地去找了邮局,这次更难找,因为我们住的小镇邮局更经典,正门紧锁,只能从旁边便利店出入邮局… 传统邮政行业难道没落至此….想不明白.

长假后回公司,第四天上班就收到大鹏寄来的明信片,想起之前旅程中为了明信片做的种种,突然觉得,能在旅程中想起人和能被人在旅途想起都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伦敦伦敦—-大火纪念柱。千禧桥。泰特

在塔桥买票的时候,卖票的人就问我们要不要加1p买一张大火纪念柱(the monument)的参观票。完全没有准备过行程的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某猪又说不在安排的行程中,自然就回答不要…

可能我这个人就是这么后知后觉,上到塔桥半途才问起某猪这个半赠品到底什么,某猪指着远处一柱,说是那东西—大火纪念柱,人可以登上去观景,登上去后会发给一张登塔证书.

景色是其次,那个证书深深挑起了我的虐根性,证书啊证书,我好想要那个证书…..

从塔桥出来后就赖着某猪要去爬塔,某猪说很高的哦,很多台阶的。而我完全是报定了要拿到证书的决心,死命的点头.

于是就来了.

1666年9月2日星期日凌晨1点左右,伦敦普丁巷(Pudding Lane)有一间面包铺失火。一阵大风将火焰很快吹过几条全是木屋的狭窄街道,然後又进入了泰晤士河北岸的一些仓库里。大火延烧了整个城市,连续烧了4天,包括87间教堂、44家公司以及13000间民房尽被焚毁,欧洲最大城市伦敦大约六分之一的建筑被烧毁。後来起火点普丁巷附近立一个纪念碑,高61.5公尺,共有311阶,顶端为火焰饰围绕的圆球,是英国天文学家和建筑师克里斯多佛·雷恩(Sir Christopher Wren)所设计,重建的工作由雷恩主导,伦敦大火纪念碑的碑柱为古罗马风格的多利安式。纪念碑为圆柱形带凹槽,柱内中空,有311级旋转楼梯直通碑顶,在那里可远眺伦敦金融城风光。眺望台的铁栏杆,都是用当年烧熔的铁器重新铸成的。

 拍完几张照片,被我远远眺望到一个—路边的自动厕所….突然想着如果以我的速度爬到顶要很久万一要上厕所怎么办,于是想着先去解决个人需求再完成这个mission impossible…

自动厕所需要投20pence, 门自动开, 虽然设备先进,自动冲水,感应洗手….但这一切不能让我原谅里面—-爆.脏.æ— .比,除了恶臭,地上散落的纸,居然还有一只童袜(我实在想不通怎么会有袜子, 某猪说另一只用来擦pp了,所以….)!!!因为是自动开合的门,虽然入内时间很短,我还是好怕门突然打开… 最后,我居然找不到哪里开门….55,我不想被困在厕所里面….!@ï¿¥@!#ï¿¥%!@%

而,好不容易等我出来了之后,它居然又自动的关上,排在我后面的游人不知所以,于是我们又在一旁研究怎样能让它再打开…….更屎的是,出来了之后,我就不断想起里面水流超小的洗手水…我便开始怀疑里面的水是循环的….就这样,我彻底把自己恶心到了…

不知道是不是这件事情扫了兴…

回头看塔,想到塔下描述中所说的311阶台阶…想到在这细长的柱子中我要转多少圈才能走300多阶啊….

我问某猪,这应该就和我们爬梵蒂冈顶差不多吧;他点头;

又问,如果我爬了,可能今天剩下的地方就没力气去了;他又点头;

再问,这个证书是不是就是一张A4纸,他还点头….

我说,看来,这个大小是放不进我的纪念册的…他再点头

又想到,从小到大,我也从来没有拿到过体育方面的证书, 这张少一张也不少….而且我又畏高….便义无反顾的离开了….(嘘……)

于是重新回到了某猪此前安排的行程,去千禧桥和泰特.

从地铁站出来,四处眺望,就一定会注意到圣保罗大教堂,远远看都觉得不一般.

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坐落于英国伦敦,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纽盖特街与纽钱吉街交角处,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以其壮观的圆形屋顶而闻名,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它模仿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是英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1666年一场大火将原有的一座哥特式大教堂毁于一旦。现存建筑是英国著名设计大师和建筑家克托弗.雷恩爵士营建的。工程从1675年开始,直到1710年才告完工,共花费了75万英镑。为了这一伟大的建筑艺术杰作   

嘿,看正面

沿着圣保罗教堂正面往前走, 就可以看到千禧桥,顾名思义,应该是纪念千禧年的到来建的—-对于伦敦的同学们来说,千禧年是个超级值得纪念的年份,于是修建了一堆奇奇怪怪的建筑,比如说这座桥,还有后面会说到的大巨蛋.

这座桥,走在上面的时候,真是觉得一点美感都没有; 从下面望呢, 也超级普通;可是呢,拍出的照片里面,它和周围的景色结合的时候,才会发现她别有一番味道….象有两个护翼的卫生巾….Orz

 突然发现我没有照这座桥的单桥照,只是拍买的蜜糖花生的时候,顺便拍了它进去….

 BTW…这个蜜糖花生好难吃….

桥连接的两边,一边是圣保罗大教堂,而另一边则是泰特现代艺术馆.

左图,后面是大教堂,右图,后面是泰特现代艺术馆.

这个泰特现代艺术馆,是由一个旧的发电站改建的…(好Art!), 据说可以和纽约现代艺术馆媲美(From internet,显然,我这种不懂艺术的人,是不可能知道纽约现代艺术馆的)…在千禧桥上,某猪问我,要去看艺术馆吗? 一点都不艺术的我回答自然是NO, 不如留多点时间去贝克街看福尔摩斯还好….没想到只走了两步之后,便人算不如天算, 事急不如内急—-某猪明显对我描述的路边简易厕所的脏有了心理阴影,拉着我直奔艺术馆解决个人问题….

于是,我抱着一杯烤花生被拉进了艺术馆,然后被扔在一边的小凳子上….ç­‰….

而这段等的时间,是我这次旅程中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平时身边都有某猪,现在只有自己一个人,一个包,还有一小杯花生—–好!!!凄!!凉!然后我居然开始幻想如果我就这样一个人被遗弃到了这个艺术馆,像电视里看到的被遗弃的孩童,被父母带到火车站,然后父母以上厕所为理由,却自己离开…(明显又想太多了….)

很快, 某猪就一脸兴奋的回来了(我才放心)….和我说,这里的厕所好多了(对啊,还有什么会比起那路边的小烂厕所差呢),这迅速让我想起我那再生水洗过的手,立马也冲了过去—恩,厕所很新,水很大,干手的风也是我见过最大的,居然能把手上的肉都吹陷下去….

就这样心满意足的离开,泰特展览了什么,不×知×道…..留在我心目中的只有他家厕所的干手机….那超强的风….都说我们一点都不艺术的啦….

随手拍的内部

之后在他家的纪念品商店买了点东西(下篇一起说),便离开.

最后的最后,记录一张合照

这张合照是某猪找人拍的,拍完了之后,才发现帮我们拍照的那个人超帅,现在想来,是这次英国看到最帅的男生….等我晃过神来,人已经走远….(唉,无图无真相,好可惜)

伦敦伦敦—塔桥

如果要说最喜欢的地方,我想应该是这里了.

抑或是因为它的颜色,抑或是那天的好天气,抑或是那天在边上广场悠然的心情,抑或是看到供儿童玩乐的小贴纸时的喜悦,恩恩,我喜欢这里。

 伦敦塔桥(Tower Bridge)是位于英国伦敦一座横跨泰晤士河铁桥,因位于伦敦塔附近而得名。19世纪下半叶,随着伦敦经济的发展城市东部越来越紧要地需要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桥梁。但这座桥不能是传统的桥,因为当时的码头位于伦敦桥和伦敦塔之间,假如新桥太低的话船就无法开到码头了。1870年泰晤士河下的一条人行地道开通了,但它依然无法取代一座新的桥梁的需要。1876年一个特别委员会成立来讨论这个过河问题的解决方案。它开始了一个方案设计竞赛,一共收到了50个不同的方案。但此后的讨论却拖延了许多时间和导致了很多激烈的辩论,最后这个委员会于1884年决定采用霍拉斯·琼斯的方案。琼斯的设计是一座244米长的开启桥,桥有两个桥塔,每个塔高65米。桥的中部长61米,分为两扇,每扇可以竖起到83度来让河流交通通过。

其实塔桥离伦敦塔很近,同一个地铁站出口,按照之前的日程安排,是准备看完伦敦塔之后去看的,唉,可惜我在伦敦逛塔的太.æ…¢.了.,于是只能拖到这第二天,这个第二天呢,是个周六—虽然本来就是假期,但仍然觉得周末万岁啊,空气里都是闲散的味道=)

很近很近,所以一路上可以看到背叛者之门那被封堵的背面

沿着到塔桥的一路上,有周末才会有的小集市,卖水果,海鲜,旧物;可能因为是晴天,路边有坐在上躺椅晒太阳的人们;另一边的草地上则有周末孩子们的寻宝节目—哇哇哇,寻宝,我也很有兴趣啊. 因为是草坪里的节目,我在栏杆外眺望了半天,也没有看到宝物是什么,就看到小孩拿着铲子跑来跑去…某猪自然没有允许我这样浪费时间,被拉着往前走.

从远远的地方开始看到桥便开始激动,沿着岸边护栏,隔几个墩子就嚷嚷着要拍照,在一通互相拍和叫人帮着拍的过程中,居然拍到了桥面抬起的一幕.

看,后面的桥面从中间断开,向两边升起, 旧些时候这样的抬起是为了方便下面大船的通行,而现在这一功能主要用作展示用.

在桥上 

绕着桥走了一圈,该拍的拍够了,便转入桥内参观。

在20世纪初期,塔桥的上层人行道成了小偷和妓女聚集的地方,为了安全起见,从1904年起,上层桥面封闭,不再允许行人通行。如今成为了专供游客参观的塔桥博物馆。展示有此桥的结构及伦敦市内各桥梁的历史。

7p每人一张票,先坐电梯往桥的第三层,然后往下走一层层参观,桥内是木制的结构,先是一段关于这座桥起源的影片,然后去边上的廊道参观建造历史,和从边上的窗子看外面的泰晤士河边上的全景.

 左边桥内的木制楼梯,右边的图算是个结构图吧,好复杂

望窗外,左边图是苏黎世保险大厦,右边图是特拉法加号巡洋舰

最后是去楼下的引擎室,这里就是控制桥面起降的心脏,最开始的时候用的是一套液压气动装置,而现在是电动的.

旧的蒸汽动力装置

新的电力装置,看得时候那些轮子还在动.

参观完后,又回到了塔桥周围,沿着往前面走了些路,本来想去看看市政厅的,只可惜周末不对外开放.

市政厅前

 走了一圈又回到塔桥面前,想像周围的人一样享受一下这个上午,有阳光,有风,不热,特别舒服。

 某猪拉着我看看岸边浅滩上的小鸟,指指看看同在这边的人们—–有一对趴着下棋的男人,和一个趴着看书的肥妹,偶尔跑过的运动爱好者,拉婴儿车进过的女人,就这样,悠闲的要死.

台阶的背面就是个土耳其美食节,就是一个个摊卖土耳其特色的食物,有点馋的我提议去试新,学着周围的人买了烤肉,拿到台阶边坐下,慢慢叹,只是那味道,真的很不好….有点扫兴,直到后来买了个冰淇淋才让我缓过来…

坐了那么久,对于旅游的人有点奢侈….不舍的上路,奔赴下一站.

伦敦伦敦—伦敦塔

伦敦塔(英文:Tower of London)的官方名称是“女王陛下的宫殿与城堡,伦敦塔”(英文:Her Majesty’s Palace and Fortress, The Tower of London),是在伦敦泰晤士河边的几座塔楼的组合体;伦敦塔曾作为堡垒、军械库、国库、铸币厂、宫殿、刑场、公共档案办公室、天文台、避难所和监狱,特别关押上层阶级的囚犯。—From wiki

第一个去的景点是伦敦塔. 和之前去的那些欧洲的城堡不一样,这个堡并不是一次修成的,没有完整性,所以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看起来也特别有意思,甚至在伦敦塔的地铁站内仍然保留着一个古罗马时期留下来的城墙。

为了了解更具体的历史,我还提议去租借了两个讲解器,边听边走,有了讲解器的旅程丰富了很多,只是最后,某猪全部把录音听完了,而我常常是顾着走路就没有听,或者是听着就走不了路,唉,根本没有跟上节奏,唔。

tower of london

先来个外观图

城堡下面的草坪上,每个隔一个小时会一次有中世纪城堡活动演示,比如断头台,扔水弹,射箭等等.我们没有特意等着去参观表演,只是在城楼上看了看发射水弹.

tower of london 表演

入门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很搞怪的城墙,根据讲解器(——-可见刚入门的时候,我是听得很认真的), 这恰恰也是这座塔是好几个年代建成的证据,不同的建筑风格就这样子混搭在了一起,石块也大小不一. 

gate

 混合的城墙

equipment

也正因为做过城堡的用途,所以还是沿着城墙能够看到矗立着一些中世纪的武器,和城墙上的剑孔

接下来看到的就是背叛者之门,它很久以前是用作皇帝寝宫下供画舫(讲解器说的,唉,外国的皇帝也会有画舫吗?疑问)出入,停放画舫的门。后来当伦敦塔作为监狱时,用来押送囚犯进入,因为伦敦塔是关押高级罪犯的(我想就像中国的秦城监狱—如叛国罪等),所以就叫做背叛者之门。押送进来的犯人中,最为传奇的是亨利三世的皇后安.波林(Anne Boleyn),因为她前一年刚在伦敦塔中被加冕,结果第二年就因通奸罪而由背叛者之门押送回来,之后被斩首,世事变幻,让人唏嘘.

背叛者之门

背叛者之门后面就是血腥塔(bloody tower),是里面另外一栋建筑,当年是用来折磨犯人的地方,门后有很长人排队为了参观古代刑法展, 某猪也不甘示弱,拉着我排了进去,其实开始还有点不愿意,因为想到刑罚,我就自然反应出“满。清。十。大。酷。刑。”,怕看到血腥的东西。入门处有个投票器,让你选择犯人在坐牢期间应不应该被刑法而投票,善良如我,当然选的是不应该啦,因为我想没有了自由对人应该是最大的折磨吧,坐牢也是只要保证坏人不再出去作恶就好。入内,只见:

里面展示的只有三种刑法,拉人,把人缩成团,和吊人。

其他的?没有了哦。我承认我是把事情想像得太严重了,英国人果然没有中国人那么有想像力,哼哼,咱们中国的凌迟,五马分尸,棍刑….不知道比你们的厉害多少倍!—虽然我也知道这并不是什么值得为吾国骄傲的东西

然后,那时候的我就想去修改答案了,如果真的是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罚就罚吧,这点刑一点也不值得拿出来展览.

接下来说的白塔(white tower),应该是里面最有名气的建筑了,里面有皇家盔甲展。

白塔,最初由征服者威廉在11世纪末建造。因亨利三世时涂成白色,故名白塔。白塔系主人居住与守备部队进驻之所,最为坚固,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征服者威廉日益巩固和扩大的权力。楼高三十二点六米,共分三层,墙体厚度不一,从三至四米到四至六米,双层墙壁,窗户口很小,门窗之间用白石相隔,其顶部呈雉堞状,塔楼四角耸出四座高塔,三方一圆,在角隅设有螺旋楼梯,通达顶层。

先看外观:

外观,其中有一个塔在维护中

 

再来一张我们的合照

看到这张合照,我都哭笑不得,两个人的出游最郁闷就是没有人帮你拍照片,帮我们拍照的德国兄弟啊: 表情我就不说啥了,塔顶啊,塔顶呢!? 天空啊,天空呢?图片中完整的只有4个东西——-我们俩,我们俩身边的垃圾箱,和我头上顶的小土墩—–然后要说明下,这个小土墩也是一段罗马时期留下的城墙.

皇家盔甲展比刑具展要丰富的多,因为英国国王多啊,里面有各个国王穿戴过的盔甲。和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唔,大概从这里开始,我就没有认真听讲解器了)

某皇帝(名字没记住)的步战铠甲和马战用铠甲

从讲解影片中可以知道,唯一的差别在于步战甲有对男性下半身的特别防护.

历代皇帝的战马模型,和所用过的佩剑

这个展览有三四层楼,看了很久,也拍了很多有的没的,展览的最后,还有一个体验环节让你感受下盔甲里的视野,和拉弓的重量等等,唯一的感受就是其实做个皇帝也不容易,想想如果让我穿着那么重的盔甲,还又要击剑又要拉弓,还要上场杀敌,这人生太灰暗了,给我再多的钱和美女,我也不愿意….(果然我不是个有大抱负的人).

出了白塔, 就再沿城墙,看了看这里做王宫的时候,寝宫的模样,可能用这里做皇宫的属于中世纪的皇帝,非常简朴。 

左边是复原当年的样子,而右边是没有复原的样子上面的木梁,

某猪告诉我,因为这里作为背叛者之门上的塔楼,原来的皇家装饰都被拆除.(我为什么没有听到,可能那时候在梦游….)

其实,复原了的之后的样子也不像是皇家的感觉啊,我猜是因为那时皇家连年征战比较穷的缘故吧….

除了有住过城堡的皇族,住过这里的囚犯也是亮点之一—-曾身居权贵的他或她,在最显赫的岁月之后被关禁与此寂寞度余生,有的更被送上断头台。

曾关禁这些人的房间,还保留着他们曾经居住过的痕迹—留在墙上的刻字或刻画…我觉得这部分特别好玩。—-试想,因为如果我被关起来了,我会刻什么呢?我想,如果是我被冤枉的,我就刻个“冤”字,如果不是呢,我就刻个“苦”字。—-超级没创意!!但这里刻字完全不是这样的,稀奇古怪的图形为主。

左边的墙上有个十字架,是被关的信徒祈祷所用

右边的图被我拍胡了(连同注释都拍胡了…),只看到个catholic,是”宗教的”意思

图形呢,我研究了半天,更像一只脚掌….到底脚和宗教有什么关系呢….

难道是祈祷不要脚痛…还是…

几百年前的人的思维,我还是想不明白.

 左边这幅就比上面两幅要精致多了,也是被关入伦敦塔的一个家族,据说是一个贵族的标志

边上的每一种花都是代表一个人的名字,在监狱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做出这么相当凑合的雕刻.太不容易了

右边是曾经关在这座塔中的名人的集合,我只是随便照了一张

那时已经在城堡里看了很久(特别是白塔,三层啊,弯弯曲曲的三层)

走的脚很痛(我想也可能是为什么之前我看到刻得脚会想到脚痛的原因)

没有多停留,只想着快点到门外长凳上坐坐,现在看来,有点遗憾.

我想,最最有名的犯人应该是前面说过的那个短命的皇后安.博林了吧,因为她在讲解器中出现的次数超多,像我如此不认真听讲的同学都在不知觉中听过N次(—这个判断很肤浅),这个被通奸罪处死的皇后在后世人的眼中极可能是受了冤狱,因为在她被行刑(斩首)的那天,皇帝亨利八世同学呢,正准备着和下一个皇后的婚礼. 而这个henry呢,有两任妻子都是在这里被处死的. (他有六任皇后)….皇帝么…

接下来,就坐在渡鸦门前的长凳休息了一会,远观了下在草坪上关养和放养的渡鸦们,这些黑乎乎的大鸟当年可是在可能要全被灭掉的关键时刻被一条谣言搞得与英格兰的生死存亡扯上了关系,才幸免于难,它们的神用也流传至今。我想这可能是当年的动物保护协会想出来救这些丑陋小东西的高招,恩,很奏效。

为了尊重古老的传说,现在的政府仍然负担开支,在塔内饲养渡鸦,相传只要塔里还有乌鸦,英格兰就不会受到侵略,反之,国家将会遭逢厄运。为了确保这些乌鸦不会全都离开伦敦塔,它们其实已被剪除部分的羽翼而失去飞行能力,但相对的也受到非常细心的照料与关注。目前塔里的7只乌鸦名字分别为:Hardey、Thor、Odin、Gwyllum、Cedric、Hugin和Munin,是很受游客欢迎的吉祥动物。

听说,当年的皇帝下令要留5只渡鸦,而管理员们为了保险起见,多养了两只,以备万一的不测——看得出当年人们对传说的看重,相当有风险意识。 

所谓的渡鸦,我觉得就是大型的乌鸦而已

城堡关门时间是6点钟,到了5点半的时候,我们正准备离去,这时候,突然惊喜的发现皇家珠宝展之前那超长的队(之前真的超长)已经消失了,便很轻松的溜了进去,看了所谓最大的宝石,最华丽的皇冠之类的,展厅里面有行人能走上的只是一条移动的轨道,估计是怕人群在某个宝物前停留太久。这里的宝物除了展出之外,有的还会偶尔被女王带出去佩戴,不过那天并没有被拿出去的展品,不过我对宝石没有兴趣,也不在意这个。这里不准拍照,在传送带上运了个过场便离开。

特别喜欢角落里展出的一些小东西,就像之前说的犯人留下来刻字,还有皇室祈祷的神台,年代久远的玩具等等,这些东西让我觉得,那些曾经在这个城堡中生活过的人,都是实实在在,那时候的他们过着或简单,奢华,凄苦的生活,而这些小东西,把那时候的感觉带到现在,很奇妙。

玩具小骑士和神台

最后,我们匆匆的在城堡关门之前赶着离开,突然有点遗憾的发现居然忘记和这个城堡著名的卫士合影,和某猪抱怨了一下,没想到他从相机里面找到了这张照片:

原来,他拉我去和小熊拍照的时候,那时,我只是很开心这是只熊,没有想到,这个熊呢,穿的就是伦敦堡的卫兵服.

唔,原来是这样,算你啦!